漫谈儿童知觉发展
这篇随笔的起源,是在接触了解认知心理学的过程中,结合自己成长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事的所思所想。心理学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分析人类个体的行为规律和原因,在作出解释的同时能对之后的行为和选择做出辅助引导,帮助自我提升。结合自身经历分析儿童知觉的发展是有局部实践意义的。
经过对那些尘封往事的反复揣摩,比对身边朋友们的小孩教育,我把儿童知觉的发展大致分为两种方式。
第一种:高阶、成型事物的零散接触。
小时候有一次看电视,可能是看体育新闻,看到有足球比赛的画面,还有解说,还有这那的。然后比赛很快就踢完了,没几分钟。我当时想,足球比赛还有9分钟的呢?这样啊。后来过了很久我才意识到当时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我第一次接触到“集锦视频”这种东西,二是小时候的时间感很差,当时应该只有不到2分钟的视频,留下的印象是9分钟。
但是这其中还有一个奇妙的地方在于,我认识到 “集锦视频” 这种的信息形式的时间,比后来认识到另外一个问题——“时间知觉”不准的时间,要短很多。按理说前者需要更多领域接触和常识来了解,后者更像是人类本能,认识错误应该是反过来才对,但并不是。我记忆中小时候还发生过几次在 时间知觉
上感知不准的事,比如上厕所花了半分钟不到,却认为用了两分钟。同样在这种近似于本能的知觉系统上产生偏差的还有 空间知觉
,小时候放学路上,对一条小水沟,都认为是一条大河,一个小沙堆,都认为是一座大山(大小
)。还有几个其他类型的基础感知,如听觉(辨别
、记忆
),视觉(辨别
、再认
),运动知觉等,如果仔细回忆,也有具体表现感知能力不足的事例。
再看上面足球比赛集锦那个事,在此之前,我就已经对“足球”甚至“足球比赛”的概念有了一定了解——黑白的圆形皮球,球场是长方形的,分成两边进行竞争的运动员。即使没有经过针对性的知觉训练,也知道比赛有时间限制、知道人和球相对于球场很小、知道哨声代表比赛的中断、知道通过不同号码数字区分人、知道人跑步速度快或是慢,但同时还不能大概感知到比赛还有多久结束(时距
)、还不能在球员大脚传球时提前判断出球的落点(方位
)、可能被观众席的野哨干扰(听辨
)、可能记不住一个触球不太多的球员(再认
)。这些都是基础的知觉能力,只是仅仅表现在了小范围特定事物上,后来对许多其他事物的基础知觉,虽然我没有主动通过类似于“足球比赛”这种特定的接触经历来推导、理解的意识,但确实存在着这种联系。
第二种:分类知觉的系统性训练。
对小孩来说,对分类知觉进行系统性训练,可能发展效果要好得多。虽然在和其他以兴趣出发的体育、艺术等事物的接触中,也能得到相关锻炼,但并不能感受到孩子的能力有多少明确的提升,只能在一天天的观察、沟通中做笼统模糊的了解,甚至会对让小孩接触某些事物是否是个正确的选择而心存疑惑。
虽然在上述事件的回忆里,电视这个物体并不是主要的记忆主体,不过确实是通过电视媒介接触信息发生的事情。通过参与科学、系统的项目、课程,把孩子的成长像建模一样在不同种类上拆分开,可以做到相对有针对性的培养,成长效果也更可见。
这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从接触外界信息的输入,到孩子学习效果的输出,有点类似于机器学习领域的端到端训练和分层训练,两者各有其优劣性和适用场景。在少儿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可用的有效学习时间、家庭环境、物质条件等因素进行选择和结合。
-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个人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者引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