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心理学导论笔记——2.思考&交流&意识
5. 婴儿是如何思考的:思维的发展历程
发展心理学、进化心理学
皮亚杰
发生认识论(genetic epistemology):知识起源
促使儿童认知的两种机制
- 同化(assimilation):
反应范围的扩大,乳房 -> 奶瓶
将其他事物纳入已知认知范围之内 - 顺应(accommodation):
改变你的行为方式,婴儿改变吮吸嘴型
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已适应环境
儿童发展阶段理论
- 感知运动阶段(sensorimotor):
婴儿阶段
自然生物,没有认知,不能逻辑推理
客体永存性(object permanence): 看不见某物,但知道某物存在 - 前运算阶段(preperational):
4、5岁
拥有有限的头脑构建能力
局限一:以自我为中心(egocentric) ,意识不到别人眼中世界不同,三山实验
局限二:不知道永恒(类似质量守恒)的道理 - 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s):
7~12岁
能有基础逻辑思考力以解决永恒问题。但抽象推力能力有限 - 完全阶段:抽象、科学推力能力得到完善
理论局限
- 解释:未解释得到客体永存和永恒能力的过程
- 方式:依赖问答形式的研究会使得儿童因语言能力弱而不能表达出理解能力
- 证据:没有从婴儿的 “行为”(吮吸、注视等) 研究来作为支持理论的证据
行为分析方式:
- 呈现(preference):给出对比分类物(美丑、猫狗等)
- 习惯化(habituation):厌倦,反复呈现某物,然后呈现其他物(类似自发恢复)
- 惊奇(suprise):呈现本不该出现的东西
如何解释发展
- 神经元的成熟(大脑发育),清除多余神经元、突触的成长、髓鞘的成长
- 控制力成长(抑制问题)
- 对于知识是后天习得的观点的认识
- 模仿性(物质性(物理) -> 社会性(人))
不同类别能力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 单个整体系统(弗洛伊德、皮亚杰):客体是一致的
- 独立模块(乔姆斯基):生物、语言、物理、人类等模块
儿童研究、发展研究 能帮助研究和解释成人发展问题(追根溯源)
“万物如此,皆因其本” ——达西·汤普森《论生长和形态》
6. 我们如何交流?思想、语言和手语
研究过语言的学者:
- 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休谟、洛克、达尔文、弗洛伊德、斯金纳 等
语言相关理论:
- 计算理论、认知神经科学、进化论、文化心理学 等
语言的泛化
- 混杂语言(Pidgin):临时的交流系统,不是语言,只是各种语言系统中借出组合的混杂体
- 克里奥尔语(Creole):由混杂语言发展而来,具有丰富语法、语态、语音
语言共性
- 语言都能对抽象概念进行讨论(位置、空间关系)
- 创造语言是人类本性的一部分
- 语言本身是具有创造性的(语言的递归性)
语言要素
- 语音(phonology):声音、符号
音位、词间停顿(熟知之后的心理错觉,意识作用)
自下而上加工:通过感觉知觉获知
自上而下加工:通过已知意识获知 - 语态(morphology):词、语素
符号任意性 (允许对任何想法进行符号链接,即造词) - 语法(syntax):词、短语的组成规则
有限域的无限应用:音乐、DNA 等也具有的递归特性
语法规则谜团:语言有模糊性,不同规则可以共同作用来产生同一个句子
史蒂芬·平克 《语言本能》
刑事案件:Let him have it,误杀警察
语言发展
乔姆斯基:语言不是通过学习习得的,而是类似视觉系统等器官是发育而来的
反驳:从 语素 和 语法 两个角度都说明语言有环境性,需要习得
印证1:特殊语言损伤 这种遗传障碍会使人天生不具有语言能力;
印证2:语言掌握不需要反馈和训练,父母不会根据语法结构正确性给予反馈,而是基于表达
发展阶段:
- 在孕育期就对母语格外敏感
- 对 语感、节奏、不同语言种类 都敏感
- 对各种 音位 敏感
- 仅对特定语言敏感(约12个月大开始收缩)
- 对语序、结构敏感、开始能说特定类型词语
- 能创造短语(约18个月大)
- 语言学习能力逐渐减弱(7岁 - 青春期)
非人类语言
动物交流系统种类:
- 一系列有限的叫声(黑长猴)
- 连续的模拟信号(蜜蜂舞蹈)
- 对某一主题的随机变化表达(鸟鸣)
不应让黑猩猩学会人类的语言系统:
- 交流系统存在物种差异,语言不仅需要足够聪明,聪明程度不是语言学习的充分条件;
- 人类和黑猩猩已经从物种上分离了500w年,足够使人类语言进化致不同层次
更贴近语言学的内容:语言的神经活动、语言障碍、语感(语言感知能力)研究、阅读能力、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语言相对论
《格雷心理学》、《诺顿选集》
7. 感知、注意、记忆
视觉和感知(vision、perception)
成功的感知涉及对世界可靠的无意识假设,即:
视网膜接收的2d平面信息只是供你作出某种假设并得出结论的一个依据
- 颜色&亮度
物体
环境中存在一些线索,向你发出你正在面对不同物体的信号(格式塔原则(Gestalt principles)):- 邻近性:不属于同一物体的边界性的区分
- 相似性:细节差异的区分
- 封闭性:单一物体封闭边缘
- 良好连续(good continuous)
- 共同运动(common movement)
- 整体性(good form):类似封闭
深度
- 双眼视差(binocular disparity)
- 对象重叠(interposition):完整性遮挡
- 相对大小(relative size):对物体大小的固有认知
- 纹理梯度(texture gradient):纹理随距离增加而减小
- 线性透视(linear perspective)
注意(attention)
对大部分事物是不会注意的,对感知事物的注意差异导致了记忆与否的结果
- 无意识注意(involuntary attention):固有认知的对注意力的影响,斯特鲁普效应
- 变化盲视(change blindness):注意某一部分时,会忽视环境中变化的事物,丹·西蒙斯的一些实验
记忆(memory)
分类
获取方式:
- 感知记忆:感觉残留,工作/后像/声像记忆、自传体记忆(autobiographical memory))
- 经验记忆:技能、起居行为
留存时间:
- 短时记忆(STM):容量有限,对11(组块,chunks),约为“7-2”,即 5-9个,对不同行业有不同意义的应用
- 长时记忆(LTM):容量巨大
意识:
- 外显记忆(explocit):有意识去回忆,经历等
- 内隐记忆(implicit):无意识能忆起,技能等
个人理解经验记忆大部分是内隐记忆、长时记忆,感知记忆大部分是外显记忆、短时记忆
经历:
- 语义记忆(semantic):人之外的客观事实
- 情景记忆(episodic):人的既往经历,自传式经历
过程
形成阶段
- 感觉记忆(sensory)-> 短时 -> 长时
过程
- 编码(encoding):学习、存入的加强
- 存储(storage):记忆的保持
- 提取(retrieval):
- 回忆(recall):既有记忆信息的抓取重现;
- 再认(recognition):与过去相关的新情景出现是的认知
方法:
- 保持性复述(maintenance rehearsal):感觉(意识) -> 短时
- 结构化组织(structure & origanization):短时 -> 长时。给予信息以含义,去理解它信息,形成理解记忆,案例:字形 -> 词缀 -> 语义 对记忆形成的辅助性逐层增强
- 线索提取(retrieval cues):提取。与记忆整体(窗户坏了,要修)相关联的部分个体、细节(路过家居店,看到窗户)
- 相容性原则(compatibility principle):编码 -> 提取。对已学习过的信息有更好的记忆,即 情景依赖记忆(context-dependent memory)、状态依赖记忆(state-dependent memory)。
- 精细复述(elaborative rehearsal):编码 -> 提取。将信息与尽可能多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大脑会建立复杂的检索系统,帮助回忆时由浅入深,由简入繁
即把情景、学习时的状态作为编码时的辅助信息,用于回忆时的线索进行提取。在回忆时,可以主动尝试回到学习情景中去
情景/状态依赖记忆:Godden & Baddeley 1975 的沙滩&深海记忆实验
记忆幻觉(Deja Vu):感觉事情曾经发生过,理论之一是大脑回忆事物时可能不会同时拉取时间信息,致使类似半秒前这么短的时间前发生的事被认为是以前的事。额叶受损会使该现象出现更多。
遗忘
或错误记忆
遗忘症(amnesia):
- 逆行性遗忘(netrograde amnesia):遗忘了过去的记忆(《谍影重重》,马特达蒙)
- 顺行性遗忘(anterograde amnesia):丧失形成新记忆的能力
解释:
- 生理客体衰老(decay):大脑中的记忆痕迹衰退了
- 干扰(interference):和记忆体类似信息再现的干扰,如数字
- 提取线索发生变化:过往情景、线索客体的变化。 说明了影像记录的重要性,防止经历丢失。
- 语言:语言的学习格式化了之前的记忆
- 脑损伤(brain damage):大脑需要一定时间把信息记录并重写,例如事故中受到撞击,会丢失撞击前一段时间(用于重写的时间)的记忆,导致表现即逆行性遗忘
- 柯萨可夫综合征/遗忘-虚构综合征(Korsakoff Syndrome):导致顺行性遗忘
- 暗示、引导(suggestion & leading questions):
- 自行脑补:自己在陈述经历时对遗忘片段的补充
- 与他人的臆想掺杂:被问题的表述措辞引导
- 催眠状态(hypnotizable state):催眠回顾中的被试只是会表现出主试希望看到的表现,并不是真正的记忆
- 压抑记忆(repressed memory):部分记忆被压抑使其不能被回忆到意识中,但实际在帮助回忆过程中存在引导因素。精神疾病医生会采用类似治疗方法,但存在争议
- 闪光灯记忆(flashbulb memory):重大公众事件的记忆,但会和其他人的记忆混淆
童年失忆症(childhood amnesia):人很难回忆起年幼时的记忆
顺行性遗忘,失去外显记忆能力案例:《克莱夫·维尔林》(Clive Wearing)、《初恋五十次》、《记忆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