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介绍

心理学子领域

  • 神经科学(neuroscience):脑反应研究
  • 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人类如何成长、发育、学习
  •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用计算机(信息加工)的方式研究人的心理、高级心理过程
  • 社会心理学(social):人的社群表现
  • 临床心理学(clinical):心理健康 & 心理疾病

衍生、关联学科

  • 经济学、博弈论、哲学、计算机科学、人类学、文学、神学 等

引导性问题

  • 生理活动到心理活动的产生过程是怎样的?
  • 我们是怎么获得知识的?哪些是天生内在、哪些是文化教育产物?
  • 人生有多少是被命运决定的?三岁定终身?《虹》- 威廉·华兹华斯
  • 人生有多少是被基因和环境决定的?
  • 什么让我们变成了如今的样子,具有不同性格?《这就是诗》- 菲利普·拉金
  • 人性是善或恶?
  • 为什么人会患有心理障碍?怎么治疗?
  • 多重人格是否真的存在?

2. 基础:这是大脑

二元论

芝加哥调查(人死后去哪)

大脑行为是心理活动的来源

不同活动激活大脑不同部分

神经元

组成

  • 树突(tentacle):接受其他神经元刺激信号,兴奋,抑制
  • 轴突(axon)
  • 胞体(cell body)
  • 突触(synapse): 树突轴突间隙,释放化学物质(神经递质

神经元种类:

  • 感知神经元(sensory neuron)、感知皮层
  • 运动神经元(motor)、运动皮层(cortex)
  • 中间神经元(inter ):联结感觉和行为

神经冲动强度:

  1. 神经元数量
  2. 冲动频率

神经冲动类型:

  • 兴奋剂:安非他命,去甲状腺激素;百解忧,血清素,对抑郁症;左旋多巴胺,多巴胺,对帕金森
  • 抑制剂:酒精

大脑

大脑vs电脑:

  1. 大脑不易受损:好的弹性、损伤保护机制
  2. 大脑反映迅速:连接方式复杂

脑组织:

  • 髓质、延脑(medulla):心率、呼吸
  • 小脑(cerebellum):身体平衡与协调,三百万+神经元
  • 下丘脑(hypothalamus):进食、饥饿、口渴、睡眠
  • 皮层(cortex):反应真正发生的部位
  • 额叶(frontal lobe)
  • 顶叶(parietal lobe)
  • 枕叶(occipital lobe)
  • 颞叶(temporal lobe)
  • 身体部位定位图: 1. 位置关系对应;2. 皮层大小与感知强度对应;3. 仅占 1/4 的皮层

皮层功能调研方式:fMRI等

  1. 断层扫描 + 外部刺激,查看活跃区
  2. 已损伤脑部位的行为观察

胼胝体(pian zhi) ,链接左右大脑的横行神经纤维素

3. 基础: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理论

无意识理论

核心观点

  • 人类理性主张:无意识动机、心理疾病、梦境、口误等 -> 无意识动力、无意识冲突
  • 个人问题反映了更深层次的冲突,了解冲突是解决问题的途径
  • 无意识占主导地位的原因在于生物具有欺骗性,无意识能隐藏欺骗性

观点:拒绝承认人类行为受到意识的支配

影响无意识动机的三种人格:

  1. 本我(id):快乐原则:与生俱来,动物本性, 婴儿
  2. 自我(ego、self):“现实原则”:满足本我、追求快乐等的方法
  3. 超我(superego):社会家庭规范的内化、道德良知

本我 <- **自我** -> 超我

防御机制(控制过渡的无意识动机产生的欲望)

  • 升华(sublimation):通过其他渠道释放(不是人 )
  • 移置(displacement):替代性目标(他人)
  • 投射(projection):己欲施人(否定个人欲望)
  •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不良行为合理性解释
  • 退行(regression):回到年幼时期

防御机制失效:歇斯底里(Hysteria):防御机制失效的病症

  • 癔症、瘫痪、震颤、恐慌、健忘

防御机制失效解决方式:

  • 催眠、自由联想机制

儿童发展

人格发展五个阶段:

  1. 口腔期(oral stage):0~1.5岁,快乐来源于口腔
  2. 肛门期(anal stage):1.5~3岁,从排放得到快感,引导不正导致 肛门排放(邋遢、放肆、凶暴)/便秘(强迫、洁癖、吝啬)性格
  3. 性器期(phallic stage):3~5岁, 快乐来源于对性的好奇,过于具有性别倾向,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
  4. 潜伏期(latency stage):6~12岁,跨过有恋母情结,性力被压抑
  5. 生殖期(genital stage):或两性期,开始正常建立两性关系

其他

  • 性心理学:性器的解释:性器期的 阴茎嫉妒(penis envy)
  • 梦的解析
    • 显性梦境: 醒来回忆场景
    • 潜性梦境:内在含义,愿望展现
  • 文学解释:剧作小说都含有无意识动机
  • 宗教解释:对神的寻求是对缺失形象的替代

科学评价

批判:理论体系太大太模糊,不具备 可证伪性

被接纳的原因并非来自实验数据、而来自于经验性分析过程

存在比精神分析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无意识动机的个案研究:

  • 语言理解
  • 入会仪式对意愿的加强
  • 恐惧管理:死亡意念触发对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的倾向

4. 基础:斯金纳

行为分析理论

行为主义学派并不是由斯金纳提出的

观点

  1. 非常强调学习的作用:
    你的所有知识和一切都是经验产物,人性不存在;
    个体差异源于所受不同教育和待遇
  2. 反心理主义:
    排除情感欲望等模糊概念,建立仅研究刺激、反应等的应用科学
  3. 生物种群不存在太大差别:
    可通过研究动物来研究人类行为

学习原则

一、习惯化:
适应机制,以使动物能持续注意新鲜事物的出现

二、经典条件作用(classical conditioning):

  • 无条件刺激 -> 无条件反射:无需学习的反应
  • 条件刺激 -> 条件反射:通过强化尝试而建立的联结
  • 非强化尝试:寻找非条件反射的过程
  • 强化尝试:尝试建立无条件和有条件刺激间的联结
  • 自发恢复:条件反射失效后的再度出现
  • 刺激泛化:条件反射在其他类似的条件刺激事物上的延伸(十年怕井绳)
  • 系统脱敏疗法:将恐惧症患者暴露在引起恐惧的情境下,使人放松(效果不佳)

巴普洛夫的狗小阿尔伯特实验
条件反应是为应对其他事物的准备过程

三、操作性/工具性条件作用(operant/instrumental conditioning):

区别于经典条件作用是被动非自发的,操作性条件作用是主动过程

  • 效果律(law of effect):行为随奖励增加,随惩罚减少
  • 正强化:训练接受刺激,给予奖励
  • 负强化:训练回避刺激,给予惩罚
  • 行为塑造(shaping):带引导的正强化。有点像梯度下降?
  • 代币法(token economies):通过条件刺激替代基础正强化物,降低训练难度
  • 比率强化(ratio):频次后奖励 - 时间强化(interval):间隔时间后奖励
  • 变化与固定强化

为了训练某人做某事,不要连续强化

桑代克、斯金纳

反对意见

  1. 一切源于学习:存在天生因素
  2. 反心理主义:动物可通过非奖惩机制学习,存在非刺激性的心理地图(应该还是能解释为刺激的,只是为被深度挖掘
  3. 物种不存在区别:依然受限于自然天性及环境

加西亚效应:进食与恶心的刺激反应不会泛化

恐怖症:存在物种进化因素,非仅刺激因素

斯金纳 《Verbal Behavior》
乔姆斯基 《<言语行为>述评》(Review of Verbal Behavior)

行为主义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一样,都存在过于模糊的问题,但都真实存在,可进行科学研究